它跟我们今天写文章很不一样,有分类但不像我们今天这么严格,它的标题是《学而》,为什么是《学而》呢?因为学而时习之,为什么《尧曰》呢?因为尧曰什么什么,是这样一个情况。
令人称奇的却是,《四书章句集注》别具匠心地锤炼出一个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的提法,在字面上同时适合阐释《大学》慎其独和《中庸》慎其独,但在各自语境中却又可以承载不同的思路和内涵。同一观念(例如,想占有别人的东西),结合了相反的情感(例如,巧取豪夺的霸道感、损人利己的可耻感),就会成为相反的生存倾向。
(《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朱子以循其性之自然(率性)为当行(而暂不考虑实行问题)之路,这与我们去掉率性之谓道之《郑注》《孔疏》中的行之而行字样的主张相合。(17)结合金景芳先生的论述,以及本节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之中,实际上就是中立心态(18)。鉴于此,《庄子·知北游》(作为《老子》后学)转而宣称道在屎溺,可谓道大无外的最强音。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礼记正义》以教定道以教定性,乃至以教义界定天命的进路,反倒与服膺教—学意识的《大学》(而非《中庸》)颇有相通之处。
金景芳先生曾指出:‘喜怒哀乐是人在感情上的四种表现,这四种表现不是中,都是偏于一个方面。(17)参见金景芳:《论〈中庸〉的中与和及〈大学〉的格物与致知》,载《学术月刊》2000年第6期。所以呢,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对《论语》有这么一种内在的感觉。
文章跟我们讲的写的文章还不大一样,我们写的文章可以称为文字的一种吧,其实我们每天表现出来的就是文章,章就是彰显,文就是表现出来的文路,这里他怎么解释性和天道呢?他说性者,人所受之天理。我们都知道子路后来去世后孔子很伤心,前一年颜渊去世了,第二年子路又去世了,之后过了一年孔子就去世了。此后的人类生活都被污染了,所以我读《论语》的时候,我切身感觉到,孔子正是以一颗童心来看世界的,他所创造出或者提炼出的那些概念,比如说仁,比如说勇,比如说宽,比如说慧,很多很多,这些基本的词汇都深深融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语汇之中。接下来我找一些很有名的段落给大家讲一下。
我们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要努力为我们这个世界不断发挥出光和热,这就是我今天讲到的一些话,也以此与大家共勉。后面这一段话我读了特别感动,他说:这不仅仅是一种礼节,更是一种精神,感动了当时,更感动了后世。
他用仁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当时的生活,完成了一个从周礼向仁的一个转换,所以一直到今天对仁的研究还是非常多的,比如说吕勇应该知道,陈来写过一本书《仁学本体论》,比如牟钟鉴先生写过一本书《新仁学构想》,我都注意到了。所以现在读到子贡这一段非常有感觉。也就是说一个人死于法律还有人同情他,但死于理者其谁怜之?因为理是当然之理,所有人都认同的,所以死于理那说明你该死,不得不死,你死是一种正当的,谁同情?这里有两个核心词,一个是法,一个是理,但是,当我们联想到前面所说的,也就是戴震戳穿了理学的面纱,将理学的理做了还原之后,我们发现理不过是人的情欲而已,这样中国的思想是不是就迎来了一个新的转进的时期?所以我认为戴震的笔下关于理学的质疑为我们中国的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和李泽厚先生试图挑战的三统一有一定吻合,理学思想实际上也是一种三统一的观念,即道德、政治、宗教都是合而为一的。我马上就把它抄在书的这里。
那么在80年代,具体是哪一天这本书里面没讲,但就是在80年代。对人世,我比邓老师要更加充满忧思。理就是你的那个理,那么你有理我也有理啊。读了之后全然无事,要反思一下,我为什么全然无事呀。
冯友兰先生认为子学时代就是从孔子到淮南子的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
所以我们今天读《论语》,实际上我们读到最后,读到了什么呢?其实读到的只是一个问题,一个什么问题呀?一个良善的人文秩序如何建立起来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易中天讲的是不对的,所以我现在都是批邓老师和易中天。
你们魏老师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很看重情谊的人。第一次文化热我们当然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开启,是不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这些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弄潮儿,他们主要是批判传统的儒家文化,要建构新文化,主要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西方的洋枪洋炮敲开了中国封锁着的大门,同时西方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对中国人构成了强有力的这样一个影响。也就是说他相信这个道理嘛。这里是指人的第一个层次,或者第二个层次,从活泼泼的生命,然后透过生命表面看到事物道理的一个世界,再对这个道理的世界进行反击,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层次了,暂且不论。什么是义啊?义就是天理。为什么要讲《论语》?其实最近很多年来我经常读两本书,一本书就是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
我们今天读书挺难的,一本书最少也10万字以上,比如俏萍写一本书,她的那个小说至少有10万字,写2万字都不好意思说,因为觉得太少了,那人家整个《论语》就是1万多字。所以我也要继续努力,怎么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内在的光芒充分地绽放出来,我想这是我们人生意义之所在。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就浅层的因由论,两千多年来人们关于《论语》的解读实在太多了,很难一下子阅读遍。
这里既有浅层的因由,更有深层的缘故。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这期间我就坐在子贡墓边,坐在那里。我曾经这么说过,我们的子学时代也有数百年吧,我们的经学时代也有上千年,理学时代也有上千年,我判断法学时代也会有上千年,所以我们今天的法学时代才刚刚走出它的一个门廊。今天也有很多人相信基督教,把人的烦恼扔给上帝,这当然也是很好的,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一点可能很难做到,我们中国人永远是负重前行的,所以道论的道就是这一意义上的,我们中国人要奋力前行,不断开创自己的文化新局,所以我通过李老师的《论语今读》能看到,可能在《论语》里面也蕴含着一个中国文化的新的世界的来临——法学世界。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这是非常有名的一段,在高中语文教材里收录过。这是周老师当时讲的,我心里想周老师这样厉害的人都是这样,那我这代人更加如此。
还有很多地方提到理,但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再讲一些非常好的地方。不可,使知之,断句不一样造成相反的理解。
我今天在这里讲,可能换了其他人也能讲,我是偶然的,但讲到内容具有必然性。他原来研究康德,后来希望把康德和马克思结合起来。
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张扣扣杀人了吗?当然杀人了。不论动词也好,名词也好,其实它意思差不多,里仁为美就是说邻里相互和睦,仁爱关爱,这就是好的。他的意思是什么呢?幽明始终,道理都是一个,本来不存在两种道理,但是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颠倒秩序,所以孔子这样告诉子路。
那么四书学,我个人认为和之前的经学是很不一样的,那么我在读四书的时候,特别感兴趣的是朱熹在《大学章句》里面有一个《格物补传》这一点。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这段话就是说道就是事物的当然之理,什么叫当然之理啊?应该这样做的事情就叫做当然之理,那可能还有相对而言的必然之理,必然之理就是必然这样的,必须这样的。
当然,我们读朱熹不仅仅是读他的《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也还包括要读他的其他书,我等一会要讲到的。所以你写了一个对象,并不是说写出对象是怎么样的,其实写出的是你是怎么样的。
当然也有佛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形成思想上的涵射以及吸收佛学精神的这样一个过程。当然我们中国后来的一些学者,特别是现在一些学者,把它理解错了,就认为孔子只管人事不管鬼事,只管生不管死,其实不是这样的,按照朱熹的意思,是要一步一步来,道理是这样。